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

多少個十年?

前言-
本文於2006年的雙十節發表,
當時大部份網友都不以為然,
今年立委選舉前夕,
在香港電視新聞、部份中文網站不難看到:
「老百姓活不下去了!」

今年春節前夕大陸湖南風雪成災,
幾乎四分之一國土陷入癱瘓狀態,
但是我們仍看見小老百姓在縫隙中掙扎求存的決心。

我相信兩地的小老百姓求生的決心是一樣的,
但是是什麼令一地的老百姓高喊「活不下去」的口號?
而這個地方還是未受天災”眷顧”之地!

去年底我再去台北走一趟,
聖誕前夕的蕭條,
被大型百貨公司裡瘦小的聖誕樹和捷運站裡劣質的吹氣雪人襯托著,
彼岸的同胞,
在我們以為的平靜中,
貧瘠地生活著...

**********

今天的雙十節天下圍攻,
歷史會記下今天。

然而,有誰記得十年前的台北雙十節又是什麼景況?

不算大陸的話,
第一次坐飛機「出國」的地點就是台北,
那是大概1995年左右的事。
那時的台北很繁華,
機車特別多,讓我跟朋友第一次見識機車像軍人列隊的奇景,
百貨商場也特別多,逛了一家又一家,
再逛下去就什麼地方都不用去了。
樓上茶館樓下咖啡廳也不少,
我跟朋友無聊地數著兩個小時內到底做了多少生意,
茶館怎麼可以生存???

然後我是幾乎每一兩年就去台北出差,
而每一年內去台北的次數更是沒法估計,
最短紀錄是逗留不超過24小時,
辦完活動就離開。

這些年來,從君悅到小飯店都住過,
更是遠東的常客,連千呎套房也住過。
可是,再多的奢華都掩不住台北給我的印象:沒落。
更別說要跟北京和上海的君悅(上海叫金茂君悅)比裝潢、設施和服務的彈性和反應。

每一次去台北,就有再退一步的感覺:
建築物老了,地方更頹壞了,
剩下吸引我的,就是台灣的老舊文化的保育。

曾經有台灣的朋友不肯承認台灣的經濟衰退,
還嘗試用101來幫我洗腦,
可是除了101,台灣還有什麼?



要看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,
第一眼就是機場,
其次是國家在海外搶佔貨運碼頭的數目。
一個經濟發達國家極倚重貿易,
機場就是物流業的其中渠道,
所以不難發現美國、德國、日本、韓國、
新加坡、香港、北京、上海等都有國際級的機場,
但台灣的桃園機場十年如是,我確定從來沒在這裡迷路過。

再來就是民生水平,Tommy Li說的好,
一個地方的狀況從超市或(我認為)菜肉市場(wet market)最能反映出來,
所以我每去一個地方,
都不嫌髒的去踩一下他們的菜肉市場,
從那裡可以看到人民的生活水平,
可以看到最道地的生活習慣。

最近兩年,北京和上海的大型超市開了一家又一家,
普羅大眾由以前光顧路邊小攤的習慣,
變成今天每周去家樂福大進貨,
然後開著車把大包大包東西摃回家。

「民以食為天」,生活需要錢,
當一個40歲小學教師薪金只是香港同等資歷教師收入的三分之一,
當一個大學畢業生平均收入只比上海大學畢業生多500元人民幣,
當同樣大少的住宅單位租金比上海北京還要低20%,
當101某飾品店售貨員跟我說3000台幣的飾品「很不便宜」,
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進反退時,
政府能辭其咎嗎?

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

The Tipping Point鹹魚再翻生

好書不厭百回讀,這本是少有令我看得廢寢忘餐的書,雖然我對作者Malcolm Bladwell的看法並不完全認同,但單看作者引用豐富的例子、文章、報告等,已夠值回票價。最重要的是本書能刺激思考,是一本每次閱讀都能有新啟發的好書。

The Tipping Point》是把早年Boston Consulting Group提出的產品/市場四個週期中的"cash cow" 放大(cash cow是指產品在最暢銷的時期),很著眼分析一個產品、一種疫症、一個習慣等突然在一夜間流行起來的原因,這裡的tip不一定是指從無中生有,從有到無(如紐約市罪案突然下降) 也是一種tipping現象。書中強調了形成tipping的三大元素:The Law of the FewThe Stickiness FactorThe Power of Context,並引用大量調查研究來解說,無論元素本身,或彼此關係都有詳細說明。閱讀時令我不禁想起早年前的炒股炒樓風、他媽哥池風,以及如今的韓風,也是不錯的思考題材。

其實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要重新用不同角度看事物,更開闊的態度觀察世界。本書既然是討論tipping,新版現擺放在美國各主要書店商業類書架的當眼處,有些大型連鎖書店還再次推介本書,不知會否繼2000年第一版後再tip一次呢?

書名: The Tipping Point -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

作者: Malcolm Bladwell

出版社: Back Bay Books

ISBN: 0316346624

(本文曾經於《招職》發表)

2008年2月5日 星期二

身在全球化社群中-《Globalization》

美國911WTO、南韓農民示威、穆斯林全球性遊行示威……,每件事看上去似是彼此獨立無關,實質不然。

911表面上是美國與阿蓋達組織之間的恩怨情仇;WTO在香港舉行首長級會議的意義何在?儘管韓風襲港,南韓農民和其他南亞人士示威對香港人有什麼啟示?諷刺穆罕默德的漫畫刊登後,穆斯林的示威行動從歐洲延伸到香港……如此種種,彼此間真有什麼關係嗎?

「全球化」這個名詞最常見於商業版圖擴展,若追溯「全球化」最早出現於1960年代,40年後的今天,仍沒有一門專注研究全球化的學科,這門跨學科尤如近代許多嶄新研究課題,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研究重點,然而由於全球化問題牽涉範圍實在太廣,歷史、政治、社會現象、文化、藝術、商業、倫理等領域都受影響。難怪《Globalization》的作者Manfred Steger會把一眾學者比喻為瞎子摸象。

話說回來,目前為止,學術界對全球化的命題也不是沒有成果,至少在多年的爭議後,還有一個定義達到大致共識。記得WTO首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時,許多人批評本地傳媒一面倒地把焦對放在示威行動,對WTO的來龍去脈卻乏善可陳。以全球化本質的多元,如果不靠自己從一開始就注意相關課題,又怎能期望一兩篇報導、或幾輯電視、電台節目就可以速食解決對WTO的疑問?


書名:《Globalization

作者:Manfred Steger

出版社:Oxford University Press

(鳴謝:本書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提供,本文曾於《招職》發表)

2008年2月4日 星期一

The World is Flat?

看《The World Is Flat》的同時我還看詹偉雄手扎式的《美學的經濟》,無獨有偶,兩書正好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本書的扁平
(flat)屬一字多義
1.
地域上的扁平,指已發展國家跟發展中國家的距離正在逐步拉近;
2.
種族差異上的扁平,從前以國藉、膚色、甚至出身造成的差異在縮減中;
3.階級差異的扁平,從舊日階級主義、官僚架構走向身份地位平等。

詹偉雄對於全球化經濟下的美學思維是從他多年累積而來,而Friedman的資料則是他「一朝醒覺」後再搜集印證。但是只要把兩書比較,不難發現原來在廿一世紀的人類生活中,資訊科技如此舉足輕重。詹偉雄拒絕走冷硬的「數碼」之路不無原因,只要看看Friedman在書中總結「地球扁平十大因素」中竟然有六項都跟資訊科技有關,餘下的兩項物流也扯上邊,「數碼」已不再是未來經濟的出路,讀者也不妨注意近一年起各大科技公司以「人性」打包科技產品作招徠(SonyEricsson的情侶路邊燭光晚餐篇、Canon 400D隨拍篇、Nokia睡公主篇)。

本書標題是肯定句,但我對於Friedman的「大發現」卻甚有保留。他雖然道出新世紀中人類需要扮演新角色、新處境和新處事方式,但他所謂的「扁平」發生的同時,「高低處」其實遷移至別的領域
1.
貧富懸殊從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距延伸成同一地區內的普遍現像;
2.種族間的差距以「物以類聚」重新定義,如宗教、某類專業團體、某種愛好群體等;
3.
階級主義從地位延伸至智識霸權中的角力。

地球,真有變平的一天嗎?


書名:《The World Is Flat

作者:Thomas Friedman

出版社:Allen Lane/Penguin

(本文原文曾於《第一財經報》及《第一財經》網站發表,本撮要曾於《招職》發表,並於2008年2月4日編輯)

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

夏宇.無以名狀

一直想為夏宇寫書評,然而從她的《腹語術》到英譯詩選《Fusion Kitsch》面世,我仍覺下筆無力。夏宇對於後現代語言學及詮釋學而言,可說是個實驗勇士,如果說她的《腹語術》是在詩風上成形成熟,那麼,《摩擦.無以名狀》就是她企圖突破自己的探索之作。

《摩擦.無以名狀》堪稱是夏宇用文字玩了一次拼色遊戲,所謂的文字拼色就是把我們一直以為的文字指涉的意義、所承載的規範語義變成了顏色,文字不再以我們慣有的規格展現,而是一種顏色,或者一連串的符號(icon),以圖象的形式重現,這就是夏宇的創作豁然奔放之處,我甚至認為以上的解說,實在局限了她的創作和讀者的詮釋邊際。

夏宇多年來一直對台灣文化界有深遠影響,不但吸引後起之秀模仿,連台灣近年從事文學創作的年青作家也受了她的影響。很期待著夏宇不斷在語言及詩風創作的突破。


書名: 《摩擦.無以名狀》

作者: 夏宇

(本文曾於《招職》發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