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

百無一用是書生

從小就愛閱讀,總覺得文字工作者如編輯、作家是很偉大英明的人物,而這個行業也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勝任。

大學時代為了讓自己早點適應商業世界,於是對當時在亞洲商業世界頗負成名的World Executive Digest雜誌愛不釋手,沒想到畢業後,就加入了這家出版社的電子媒體部當編輯,猶記得第一天上班面對著總編輯,自己那副一臉文字承擔的呆相。

工作的第一個月,才意識到原來出版事業比自己想像中複雜多了,作為一家貿易媒體(Trade Media)出版社的編輯,專門報導、採訪及編輯中外電子業的新聞,那並不是單靠文筆就可以了事。初入行的半年,我就天天蹲在另一份專門分析電子技術的技術編輯(Technical Editor)旁邊問著:什麼是CPU? USB是搞什麼的?什麼是8吋和16吋晶圓片?怎樣分別ROMRAMEEPROM呀?因為問題太多,幾乎沒被編輯下藥見血封喉。

當工作上了軌道後,便學著越軌地走到別的部門八卦,我對製作和印刷的知識都是這段時間磨練出來的。雖說作為月刊每年都會定下編輯大綱(Editorial Calendar)[1],設定了未來12個月的編輯部、廣告稿、製作及印刷的截稿日期,一月復一月地重覆著,但在商業世界總有突發狀況,最常見的是廣告客戶截稿當天才抽起稿件,於是,編輯部就要無所不用其極地在最短時間內進行「填補」版面工作,而製作流程的知識在搶時間上多少有點幫助。

此外,當這類商業編輯還要懂得公關手段。記得當年大學畢業想當編輯,滿以為可以不修邊幅躲在一方小書桌爬格子吸墨香就可以了此殘生,誰知天不從人願,這份工作有時候還需要盛裝出席客戶的公司活動,出入各酒店會所,會晤企業的CEOPresident級人馬,而且還要參加全球各地主要展覽會、研討會!還記得當年第一次出差,就是出席在深圳舉行的技術研討會,還差點在羅湖海關遭扒手暗算!

由於曾經在兩家國際著名的商業出版社擔任編輯,即使離開了這行業,仍會有不少出版社主動洽商自由人(freelancer)工作的事宜,所以在自己的事業穩定下來後,便糊里糊塗地當上了兩家海外著名雜誌的香港代表(Correspondent),自由人沒有在企業內工作的人事壓力,雖然仍然要趕截稿日期,約訪問也難得多,但工作是比從前輕鬆了,收入也自然成正比──少了。

當了自由人,自然有更多的「自由工作」找上門來,當中最不乏公關公司的約稿,寫這類文章通常要求寫手(writer)對客戶產品市場有相當程度的認識,不但要在短時間內跟客戶開會、擬定內容、完成文章,甚至還要向準備刊登文章的媒體跟進出版細節,例如校訂排版等,通常整個過程在兩三天內完成。

這類自由工作收入較高,甚至比在雜誌寫專欄更高(當然,公眾人物寫專欄的稿費又另議),但時間緊逼壓力也大,筆者就試過因為客戶的三心兩意而在一天內把內容改了十三次!當這類自由人是需要強健體魄、極度耐性、高「轉數」分配能力,才能在一小時內應付五篇三千字文章的壓力!

現在想想,不知道將來年老色衰時,還有沒有精神腦筋像季羨林前輩那樣日書千字呢?



[1] 雖然這是用來分配編輯部工作的內容表,但其實也是Trade Media用來招攬廣告的重要工具。

(本文撰於2005年11月,終見天日)


沒有留言: